川剧声腔音乐 - 吹腔

成安顺 2022/3/3 15:02:29     来源:21天入门公众号     点击:872     序号:4207
赞同 共获得0个赞同

吹腔源于明代的“四平调”受昆山腔、弋阳腔影响之后。长久保存“吹腔”并习称“吹吹腔“,是川剧声腔音乐的一个特色。因为清代的四川首要盛行昆、高、胡、弹、灯五种声腔,因此清末民初中国国体走向”共和“之际,四川戏曲界盛行着“五腔共和”的说法。而不断保存在川剧剧目中的“吹腔”,则被一般不谙戏曲声腔音乐者无视。

“吹腔”流入四川的时间大抵同于秦腔。从现有材料看,不见与曲牌体的昆、弋腔同台演唱的记录,却普遍与板腔体的“秦腔梆子”结合演唱。由此揣摸,“吹腔”入川途径首如果旱路的陕甘地域。

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四川绵竹县令陆箕永的《绵竹竹枝词》就有“一派秦声浑不时,有时低去说吹腔”的记录。乾隆年间李调元的《雨村剧话》也称:“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,亦无节奏,但不必梆而和以笛为异耳,此调蜀中风行。”

也就是说,康、乾时代的四川,吹腔与秦腔比拟靠近并常结合一同演唱。不同之处首要有两点:一是吹腔虽与秦腔结合演唱“但不必梆”;二是秦腔用弹拨乐“月琴应之”,吹腔却采取管乐而仅“和以笛”。从陆箕永和李调元的记叙便可得悉,其时的吹腔,音调较秦腔稍低一些,旋律多带有感慨、伤心的感情颜色。戏曲研讨中记录主唱吹腔的剧目有《闹店》《遣将》《何文秀》《淤泥河》等。

道光往后,皮黄腔占居全国剧坛的主导地位,吹腔在诸腔融汇与流变于四川的漫长光阴里,也渐而转入“皮黄腔系”:一方面,跟着秦腔的式微和胡琴腔日兴,演化成四川胡琴腔中的“二黄平板”(保存吹腔的基本旋律、板式却不“和以笛”,相似京剧皮黄腔中的“四平调”),常常演唱的川剧剧目如《长生殿》《天仙送子》等;但另方面,仍然长久保存着专唱“吹腔”而仅“和以笛”的剧目,例如至今仍常常上演的川剧有名传统折戏《宋江杀惜》。
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川剧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川剧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川剧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

(文章源于用户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
发表评论

大家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