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梆子的起源

邓明 2022/3/2 18:26:33     来源:21天入门公众号     点击:1029     序号:4165
赞同 共获得0个赞同

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,构成于清道光年间(1821--1850)。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汗青较久,在清代有关记录中,有的称秦腔、有的称乱弹、有的称西部,有时也叫弋阳梆子。

其详细流入时间,据刘献廷之《广阳杂记》载:"秦优新声,著名乱弹者,其声甚散而哀。"刘生于清顺治五年,逝于康熙三十四年(1648--1695年),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四周地域的见闻,证明此时京畿地域已有"秦声"或谓"乱弹"(即梆子腔)在盛行。

至乾隆时,秦腔愈益风行,对昆曲已构成压服之势,如乾隆九年(1744)的《梦中缘传奇》序载:"长安(北京)之戏班……所好唯秦声、罗、弋。厌听吴骚,闻歌昆曲,辄哄然散去。"尔后,"至嘉庆年,盛尚秦腔,尽系桑间靡靡之音。"(《毂下纪略》词场序)以上所列,阐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域已有了秦腔,延至乾嘉不断有上演活动。

秦腔之因此可以流入河北,首如果随同山陕贸易向京师及河北各地延长而来。商路即戏路。山陕贸易尤其是山西商人所运营的钱庄、典当、酿造业,简直遍于河北各首要城镇。商人出于业务联络、应付等需求,于是便把故乡盛行的山陕梆子引进到其所做买卖的处所,以此媚谄于顾主和壮其气势。

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,在长久的上演进程中,为了博妥本地群众的赏爱,依据本地群众的言语习气、情味、喜好等,在艺术上实行不时变革、发明。

特殊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本地化,在演员队伍中,河北人逐步增多,这更是招致山陕梆子发作变化的重要要素。到了道光年间,这种长久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渐开展成初期的河北梆子了。

据郑法祥《谈悟空戏的扮演艺术》载:郑法祥之父郑长泰,生于清道光十七年(1837),七、八岁时,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,习直隶梆子。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。由此可知,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,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。

延至道光末年,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接踵又出现出三庆和、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。学生多系本地贫苦农夫后辈。老师中既有梆子艺人,也有高腔、梆子兼能的艺人。此班出科的艺徒,首要活动于定兴、徐水、容城、高阳、霸县一带。

据曾为"内廷供奉"的河北梆子艺人(兼擅京剧)李玉贵回想,清光绪初年即已有名的河北梆子艺人想九霄(田际云)之师,就是定兴半路落发;另据河北戏曲研讨室关于曲阳科班的考察材料,亦证明咸丰二年(1852)创办的曲阳东诸侯村的永和班,最早的老师有的也是来自定兴。道光年间的科班,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,也是河北梆子降生的重要标志。

希望这篇文章对您学习河北梆子能有所帮助,如果你有在学习河北梆子时遇到任何问题,可以点击这里提问,很快就会有河北梆子高手解答你的问题。

(文章源于用户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
发表评论

大家评论